查看原文
其他

项目化学习、学科融合、过程评价,深圳这所学校用三招让“新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育人

校长会编辑部 校长会 2021-06-10


(全文共4581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4.662公斤!瓜王!”
 
伴随着“大美校长”黄美芳一声喜悦的欢呼,一个肉眼可见分量很足的哈密瓜被托举了起来。就在刚刚,它被宣布是这次“深圳玉龙学校首批哈密瓜采摘仪式”中11个熟瓜的“瓜王”。
 
也许是丰收的喜悦点燃了生命中某种难以言说的感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热情洋溢的幸福,笑容中有一种经年不褪的童真。


● “大美校长”黄美芳与八年级同学共切玉龙哈密瓜“瓜王”


哈密瓜并非属于南国的植株,它原产于我国西北吐哈盆地,在酷热少雨的干旱和巨大的昼夜温差里酝酿出绵软的甘甜。反观深圳的气候,与西北可谓是天差地别。在这里长出来的哈密瓜,究竟是涩是甜?所有人都很好奇。
 
八年级的刘畅同学是“瓜王”的采摘者,故而成为所有人中率先品尝哈密瓜的“幸运星”。品尝过后,她确定了一个让大家出乎意料的事实,这首批玉龙哈密瓜“真的好甜,糖分充足,堪比新疆产的哈密瓜”。
 
为什么长在深圳的哈密瓜也能这么甜?这个问题成了本次采摘活动的“终极之问”,难住了在场所有师生,但问题远远不只这一个。

● 雨后蚯蚓浮上来,同学们正在用工具寻找蚯蚓,作为下周生物课上的“道具”


恰逢前夜新雨,湿润的泥土微微松软了,藏在土壤里的蚯蚓都浮上表层,孩子们用小锄随意挖开一处,便可见那些与泥土同色的小小环节动物在隐秘地蠕动,然后挑出来全都装进量杯里。
 
这并不单单是一份额外的乐趣,更是生物课上“环节动物”这一章节时的需要。雨后蚯蚓为什么格外多?蚯蚓有着什么样的生活习性?蚯蚓断成多截还能活吗?生物教师杨雨萌老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是的,这场采摘仪式与想象中的仪式大有不同: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与其说是一场仪式,倒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课。有人要测量植株间的间距,有人要用“化曲为直法”测出哈密瓜的周长,有人要跟踪记录完成小组劳动报告,甚至有人要“采集”生物课上的小道具……


● 同学们正在用量尺测量植株间的间距,测量所得的数据都将记录在案


就这样,在问题的抛出与思索中,玉龙首批哈密瓜采摘仪式结束了。但学习却没有结束,师生们会继续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直到得到真理女神的“垂青”。


01
有的放矢,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劳动课程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进入了更深刻的层面,劳动教育终于重回人们的视野。
 
新劳动教育究竟“新”在何处?黄美芳校长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课程化。与无目的、无过程、无评价的传统劳动教育相比,新劳动教育重视个体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自我存在价值,并以专业的课程架构和校本教材研发为落地路径,注重与常规学科之间的破壁融合,强调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已经偏离生活太久,我们的孩子才出现诸如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种种问题。新劳动教育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不二之路。
 
玉龙学校是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于2014年9月正式开学。作为深圳市龙华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玉龙学校主要面向附近保障性住房提供学位配套,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殊的背景对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生活素养是当下最迫切的需求。

● 深圳玉龙学校新劳动课程劳动基地一窥


基于此,玉龙学校提出“生活为源,发展为本”的“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出具有热爱劳动、探究合作、科学创作、责任担当四大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从横向来看,玉龙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生态种植课程为主要抓手,以整理课程、烘焙课程、烹饪课程、茶艺课程为补充,形态丰富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多方位提升劳动素养;纵向来看,玉龙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调整课程,逐步进阶,有层次地提升劳动素养。例如整理课程就是主要面向低年龄段学生,当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后,就不再修习这门课程,则转向更高阶的劳动课程。

● 花生成熟收获后,黄美芳校长正在和同学们一起上花生主题烘焙课


而当从学校顶层课程设计的角度俯瞰,我们会发现,新劳动课程是玉龙“新生活课程”中的一环,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环环相扣,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生态,共同组合为新生活课程“一体三翼”格局中的“一体”,学校管理研究、教师发展培训课程、未来学校“扬长课程”则共同构成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的“三翼”。
 
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在前引领,系统、可落地的顶层课程设计保障落地,玉龙的劳动教育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这样一日比一日茁壮地“野蛮生长”起来。


02
城市学校兴建劳动基地,要学会“向上看”

劳动教育想要开展得“有声有色有门道”,一个能供落地实践的劳动基地是必不可少的。

● 龙华区教育局王玉玺局长为玉龙劳动基地”揭牌


武断地定义“有劳动基地才有劳动教育”,固然是不对的,劳动教育绝不局限于此,但如果没有劳动基地,劳动教育的形式将极其有限,也很难做出特色,做出水平来。对于无数城区学校来说,场地已经成为限制其劳动教育开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深圳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拥有一个不小的劳动教育基地,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为深圳的学校多是小而美的,整个学校呈现出一个结构紧凑、设计感强的空间形态,难得有多余的空地能拿来建设劳动基地。
 
也许是农村人特有的情怀,黄美芳校长对于劳动教育有一种执着的深情。十几年前,她曾带学生赴美参加夏令营,亲眼目睹了中国学生生活能力之匮乏,令人揪心。从此,她把劳动教育纳入了自己的教育蓝图构想中。

● 向浩副校长、“大美校长”黄美芳与八年级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玉龙首批哈密瓜采摘仪式


故而玉龙学校自建校伊始,在建筑设计上就在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基铺石。既然在横向空间上无法拓展,那不如在纵向上挖掘潜能。学校的教学楼楼顶是一个可利用的大空间,只要设计时保证承重能力,加固防水层防止渗水,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将一块水泥空地变成一个绿意盎然的“空中农场”——新劳动教育基地。
 
玉龙的空中农场占地约400余平方米,在这片并不很大的平台上,设计思维随处可见。空中农场是在原有的空间形态基础上,通过小径、篱笆等组合,再设计为一个环形结构。农场中阡陌纵横,层次分明,种植的植物种类虽多,却错落有致,各归其位,绝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

● 同学们一起收割水稻


劳动教育绝不是“只劳动,不教育”,劳动教育的终点永远是教育。故而即使面积有限,教学室却必不可少,室内还安放着便于小组讨论的圆形桌。可以想象,某堂劳动课上,屋内是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正在努力完成劳动报告,屋外是风拂过后沙沙作响的植物正在努力向上生长,这是一个怎样诗性的瞬间。
 
玉龙学校的综合生态种植课程就在这里开展。学校每个学期都会选择几种植物类型,玉米、高粱、小麦、水稻、豇豆、丝瓜、哈密瓜……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蔬,都曾为玉龙的孩子们所种植、观察、记录。

● 三大劳动教育基地之一:微型种植箱


除了“向上看”,玉龙还善于“见缝插针”。劳动的育人价值,只有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完全地释放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做到“日日能劳动,时时能劳动”,学校在每个楼层每个教室门口的栏杆处,都装配了一个多层微型种植箱,箱中铺满了肥沃的土壤。学校会根据时令的变化授予二十四节气种植课程,松土、播种、浇水、许愿……孩子们走出教室就能观察到自己的植物的生长状态,这一方小小天地,蕴藏了寒来暑往,春种秋收的生活智慧。

相比季节性的植物种植而言,园林种植相对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且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学习这两种课程,学生的收获是全然不同的。为了让孩子在一个更为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研习,提升自身劳动素养,玉龙学校在有限的地面空间开辟了一处花果园,园中种植着芒果、荔枝、猕猴桃等果树,根据各类果树的季节特性,师生全员参与果树的观察、维护、采摘。


微生态种植箱、综合生态种植农场、园林生态种植基地这三大劳动基地共同承载起了玉龙的新劳动生态种植课程。不难看出,这三大劳动基地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各有指向,展现了玉龙学校的顶层设计思维。


03
三大创新亮点,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

1、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创造某种产品或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探究的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借助驱动性问题确定主题;拟定计划,形成量规;亲历项目实践探索;评价展示,反思改进。

● 水稻营养生长管理课程手册


在玉龙的综合生态种植课程里,一种植物就是一个项目,一片农田就是一个项目基地。学生将在专门的劳动课教师指导下,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劳动体验,全面观察该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解决种植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 玉龙水稻生长周期表


假设我们微观聚焦,会发现这样一个大的项目化学习里,还嵌套着各类小的项目化学习。例如,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同学们遭遇了稻谷被鸟儿叼走的难题。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夺走,各组同学们通过学习交流,一开始提出了扎稻草人的解决方案,并且付出了实践,但是成效不大,经过反思后,同学们决定采用拉网防鸟的办法,最终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 黄美芳校长和同学们一起用机器打稻子


2、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但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也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 


● 同学们在田地里四处寻找生物课小道具——蚯蚓


在玉龙学校的劳动课程实施中,随处可见学科融合的痕迹。丰收后的秸秆被烧成草木灰撒在土地上,据说能让土地更肥沃,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枯萎的藤蔓植物垂下支架的姿态,与国画中的经典主题“枯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美术课写生绝佳的素材。
 
不仅是劳动老师有意用劳动课程串联起各学科,各个常规学科的老师也会参与到劳动课程的教学中来。例如,在一堂茶艺课上,茶艺老师与历史老师相互配合,通过茶来反观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什么每逢社会动荡,必定是茶文化的低谷期,而华夏文化的巅峰唐宋,茶文化就有了突破式的跃进,甚至远播海外?于是同学们知道了,茶文化的兴衰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3、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玉龙学校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劳动教研组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专门设计过程评价手册,学生每次上完劳动课都要实时记录自己的劳动情况,并根据这些真实情况主持评议会,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终评三部分组成。

● 深圳玉龙学校生态种植课观察记录本,是形成过程评价的重要抓手


除了深入到课堂层面的微观过程评价体系,玉龙学校的“成长银行”评价系统则更为宏观。每个学期,学校会发给每位老师60个玉龙银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把银币发给取得进步的学生。得到银币的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向学校兑换不同等级的奖励。例如,山地自行车是最高级别的奖励之一,需要获得极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已经被换取了两辆,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 深圳玉龙学校的“龙币”,孩子们把它们悬挂起来,许下心愿

 
结 尾
 
在人类即将由信息时代迈入智能时代的节点,我们教育人必须思考,劳动教育未来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什么样的定位?是必然趋势,还是终成明日黄花?
 
向浩副校长坚定地说:“我认为劳动教育必将成为一个趋势。”之所以怀有这样的信心,或许就是因为玉龙看到了劳动教育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觉知,感知完整生活的意义,建立人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而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本质不可能改变。


离开玉龙学校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我们又“回到了”科技之城深圳。一门之隔,咫尺之间,门外是科技繁荣的未来之城,门内是恬静安宁的田园牧歌。

 
爱劳动的孩子是不会讨厌雨天的,因为他们都知道,雨水将润泽那片农场,让土壤变得更加丰沃,植物更加丰茂。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刘小惠:瞄准强基计划,人大附中要在中学、大学贯通培养上发力

● 经合组织最新教育报告,“想象"了未来学校的四个图景

强基计划对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高枝”,中学校长要寻思怎么"攀”

 林卫民:校长总冲在“一线”,反而会让学校发展“掉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